我所理解的“货币量/GDP”的讨论
最近很多童鞋都参与了货币量/GDP的讨论
争论很激烈。
那天财新跟我就这个问题扯了半天。
可能电话里没听太清,或是财新的小童鞋没完全明白。
我看了财新最后发出的东西,不是很准确。故潦草地写下以下这些文字。没有做很好整理,见谅。
几个意思:
货币量/GDP的经济学涵义反映的是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数量论)。倒数的概念。
某种程度,可以把货币流通速度理解成为一个经济体的经济效率的指标。
发达国家为什么货币量/GDP指标普遍低于发展中国家,实际上是他的货币流通速度快。
其实背后是经济增长模式。
如果一个经济体存在大量的资源错配至不具备经济合理性的项目,大量错配至低效率的部门,收入产生必然变慢(宏观上叫潜在产出增长下沉),微观上是收入速度会越来越显著落后于债务的速度,杠杆就会快速上升。
货币层面的反映是货币周转速度不断变慢,货币量虽然快速上升,但经济中并不常感到资金的很宽裕(政府挤出效应),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新增货币的推动。
经济增长理论给出了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国民生产总值中资本的收入份额会随着资本回报率K/Y上升而下降,
伍晓鹰(2012)计算的中国数据表明,最近十年的情况是完全违反规律的,即MPK下降的同时,资本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份额却在迅速上升。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是资本收入而不是资本效率在吸引投资。经济学理论已经证明,只有非市场机制的利益动机,才可以刺激投资者和生产者追求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所以中国过去十年(特别是09年之后)很大程度呈现“为投资而投资”的趋势。
西方经济体中,泡沫破裂状态下的去杠杆的过程中,货币的流通速度都会呈现一个显著下降过程,比如美国2008年危机后,日本1990年后都看到了货币量/GDP明显上升过程。
同样硬币的另一面,如果未来美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逐步趋强,银行信贷开始扩张,美联储缩表,我们也会看到一个货币流通速度重新回升的过程。
最后,很多童鞋目前进行的国别间的关于具体指标的M2/GDP的比较,很有意义。我希望大家多注意一下数据的可比性问题,国别间同一货币量指标的构成的差异(M2的成分构成国别间有时差异蛮大),以及各经济体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的差异,最能代表一个经济体信用供给的水平的货币量在国别间可能差异也比较大,比如说美国,内涵更广的M3可能更能说明问题(当然官方2006年以后不再发布该指标,但有一些研究机构还在继续做),再比如说中国,随着存款替代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大家认为有必要编制更多内涵的货币量指标比如M2+。
一般童鞋们都会谈到中国货币量/GDP高企的责任问题。很敏感的话题。中央银行是不太愿意听到“货币超发”这个表述,的确有点委屈。所以我一般表述用一个更中性的词:货币失控。这样歧义会少很多。以上的讨论中大家其实已经看到:这是个经济模式问题。
更专业的讨论还会涉及货币是外生还是内生的。这个问题我这些年文章很多部分都讲到过,比方说很多人都知道的“财政决定货币”等等。
这里我只讲一个最一般意义的逻辑体会。
西方经济建立中央银行制的精要是:以政府债务为基础建立货币发行机制,而政府债务的约束机制恰恰是现代国家的预算制度。
至此童鞋们可明白:中国货币失控的根源其实是预算软约束。
如何硬化约束,我想大家大概知道未来中国最需要做什么。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