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实在分身乏术,拇指运动的一些想法。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一个拥有3万亿美元外汇存底的国家会感受短缺美元的压力,这是因为中国的对外资产负债结构存在严重货币错配。我们资产端全是主权债,而负债端却是常年的FDI和购买人民币资产的资本流入。

中国私人部门累计了约1.5-1.8万亿美元的对外净债务,这是常年的FDI和购买人民币资产的资本流入,某种程度可以讲,这些负债对应都是优质人民币资产,且累积溢价巨大,当市场预期变化(长期资本回报率下降)时,私人部门由人民币资产向外汇资产进行转移与平衡,导致了资本流出的扩大。央行压力极大

 

¢面对未来外部条件的变化,未来五年甚至十年,央行所做的工作或将发生180度变化。
l过去的十年,中央银行一直扮演着清道夫的苦差,面对汹涌而来的外汇占款,不得不发放巨量央票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予以对冲,央票存量在2008年一度攀升至4.6万亿,至今中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依然高企在20%以上的高位。
l未来的十年,央行可能需要不断释放美元以稳定汇率,抵制市场产生人民币趋势性贬值预期;对内需要不断释放存款准备金以稳定资金的价格,目的其实都是稳定和平滑人民币资产价下行的压力,避免产生全局性信用的收缩以致经济的失速。因为过去十年的信用供给事实上是以人民币资产作为抵押而投放的。人民币资产的缩水意味着信用条件显著提升,由此而产生通缩效应。
 
¢理论上讲,与一个拥有3.2万亿美元的多头头寸的中央银行做对手,理论上讲,对冲基金们短线想要获利是十分困难的。但中国央行这么做,也并非全无代价,代价就是外汇占款的缩量所引致的国内的通缩效应。
¢央行坚守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6.3防线的时间,考验中央银行调控国内流动性的政策空间。
¢短线上,央行主要靠央票存量和财政存款释放来调控基础货币增速。但央票余额已从4.8万亿的峰值下降至目前1.3万亿,估计2013年末基本告罄。而经济下行,财税增长乏力,另外政府主动进行转方式、调结构,未来财政的资本性支出也会呈现减少的趋势。净投放能力实际也就在2万亿左右。对应一个25万亿的基础货币存量 ,杯水车薪。
¢长线上,理论上央行是万能的。它可能重新考虑十几年前的手段:再贷款、再贴现、甚至购买商业银行资产投放货币(量宽)。但银行信贷谨慎呢?央行的自身的风险呢?
¢现实的选择恐怕中央银行还是退守汇率防线(提高企业竞争力,降低银行信贷风险,改善货币供给内部条件),换句话说,人民中央银行今天之所以敢于大幅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的波幅,其真实的政策含义在于,逐步统一了认识:中国未来潜在增长中枢下移;人民币单向升值的轨道改变以及外部流动性压力下降是一个长线的现象,而不是一个短线的。人民币汇率弹性的逐步增加,我想其更现实的功效是为未来这一时间点的到来在准备技术条件。
¢从这个角度讲,次序的逻辑要服从宏观条件变化,汇率弹性摆在资本项前面,或者说用弹性汇率换取进一步的资本项目开放,以保证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可能是现实的选项。币兑美元的中间价迟早要回撤至6.46.5一线,逐步回撤是未来可以见到的场景.
 
人民币兑美元的状态更可能的场景是且战且退,不太可能大幅;所以才会国内或承受通货收缩压力;这是巴拉萨 萨缪尔森效应的推演。过去十年是对外升值+对内贬值(通胀),未来或是相反搭配。中国并不是脱离经典的特例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