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未到中国通胀压力舒缓的时候
8月份,国内CPI将呈现继续回落态势,主要是由于翘尾因素大幅下降,食品价格基本平稳。此外,由于美元反弹,国际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使得国内连创新高的PPI,有望止住涨势。中国通胀的威胁是否就此解除,成为下一步政策制定的关键。
有别于以往,从全球范围看,此轮通胀是美国滥发货币,支撑新兴市场的产能史无前例扩张的结果,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这样一个时期,好几个庞大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制造业如此扩张,黑洞般的资源需求推动着大宗商品价格数倍的暴涨(当然,有投机资金推波助澜,但背后一定要有故事的支撑)。
坦率地讲,新兴市场近年来急速扩张的产能不做一次大萧条式的清洗,全球资源“紧需求”的格局很难改观。
去年8月次贷以来,美元短时间内狂贬,推动能源价格急升,的确把全球经济折腾得十分痛苦。欧洲经济增长疲态日趋明显;日本刚刚复苏的苗头又被压了回去,甚至回到负增长+高通胀的滞胀组合;新兴市场通胀急剧上升,企业大量倒闭,危机征兆隐现。但是,从周期上讲,调整时间和幅度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不管此次美元反弹能持续多久,一旦通胀压力暂时得到舒缓,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的世界各国纷纷转向,挽救下滑的经济。在二季度经济出现负增长后,日本推出了千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欧洲在通胀和经济衰退之间,逐渐偏向于后者;韩国拟减税刺激经济;中国等新兴市场已经无法忍受经济衰退、失业上升所带来的社会动荡的风险,重新把保持经济增长摆到了首位,坊间不断传出刺激经济的计划。
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庞大的产能根本来不及做一次清洗,资源“紧需求”的状态只能延续。此外相对供给而言,因为石油在市场上不是充分竞争,是石油寡头垄断的市场,特点就是油价涨,供给不一定跟着涨。他们反而希望限产保价。
如此以来,未来不久国际商品市场很可能返身向上,新一轮通胀压力或至。对于中国企业来讲,PPI就完全存在未来不久再创新高的可能。
剩下的问题是,PPI是否能传到CPI,越来越多的分析认同中国的PPI传不到CPI。
历史上看,的确多数情况是没有传过去。2004年,我国的煤电油运曾出现结构性的供求缺口,引发PPI的一轮上涨。但由于当时的市场供求状况,那次PPI的上涨并没有传导至CPI,而是基本被中下游企业消化了。
不过,历史不可能简单重复,必须分析彼时与此时的条件差异。
四五年前,中国的中下游企业大多没有达到边际上生产,土地、劳工成本、能源、水、原材料、交运等要素都相对便宜,环保也没上去,完全有能力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内部消化掉,并实现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供给上去了,价格自然往下走。
显然,经过四五年的景气扩张,当下制造业企业产能大多已经被推到边际上生产,一则庞大产能一旦形成,对于资源的需求是刚性,二则国内大多数要素价格扭曲,能源、土地等要素资源价格受到控制,还有相当的空间要释放。
故此,传不过去,并不意味着价格掉得下来,情况只可能更糟,制造业将独自承担巨大的成本压力,部分行业将出现全行业亏损,部分企业会倒闭,供给减少直至销售价格至少能够超过边际成本(供给减少是通胀隐性表现),若导致供不应求,产品价格还是会上涨,向下游传导。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