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常规手段 央行已覆水难收(谢绝转摘)

很多人问我,政策拐点在哪里。坦率地讲,政策拐点已出,货币当局正加大力度回收流动性,定向票据重启锁定银行的信贷扩张,信贷的窗口指导等等。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所有的常规手段都恐难以拖住流动性这匹野马了,从来就没有独立性的中国央行已经是“覆水难收”。

半年7.3万亿的新增信贷,广义货币增速放大到了28.79%,听着都让每一个中央银行后怕。年初设定的5万亿信贷规模和17%的货币增速,看样子又是一次严重脱离实际的想象计划。

谁也没想到,危机中境况最好的国家(极低的家庭、银行和政府负债率),几乎成了全世界货币扩张的冠军。危机开始时,我在想,假若中国都过不了危机这个坎,那美、英诸国不得死上好几回呀。

事实上,中国货币政策甚至比美国还要具扩张性。

因为中国向经济注资的动员效率远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政府控制的银行短期内就可以将新增贷款较上年同期增长了两倍以上。而美国、欧洲和日本的中央银行缺乏这种对放贷的控制,它们只能通过极低的利率和直接购买证券来支撑信贷。萧条期这种从货币供应量到实体经济的传递之路注定是效率低下的。

    中国基础货币总量已经超过美国,而广义货币存量1季度基本与美国持平,现在已经超过了,因为中国的M2已经涨到了29%,货币乘数反弹还在半途之中(5月份是4.4),一旦其上升2007年的水平,货币扩张将放大到什么水平?若全年新增信贷控制在10万亿,广义货币增速全年应在30%以上。

假设以全年新增银行贷款10 万亿元计,估计投入基建项目的贷款总计将达4万亿,剩下的哪能全部被疲弱的实业吸收?(2007年中国企业景气最好光景时期全年新增贷款也才3.6万亿),想都想得到,相当部分涌向了股市和楼市。货币缺口(M2增速-名义GDP增速)拉大到20个百分点。上海股票市场综合指数在过去8个月里涨幅接近了一倍,1500只股票股价翻了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5 月也上升了22%。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萧条年景房价却创了历史新高。

今后三五年世界经济恐难再望20032007年那样的黄金增长了,如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速度迟缓,一味简单地放松银根,靠扩大投资来弥补出口缺口,其结果必然是:一是产能更加过剩,政府将再次拿纳税人的钱为银行的不良贷款买单;二是虚拟泡沫的膨胀极可能转化为物价通胀,最终成为经济复苏的杀手,而中国人又将剩余的财富扔向了“铁公基”和畸形的楼市。谁也救不了。

中国一旦自己把吹起的资产泡沫刺破,那或将是漫长的通缩,因为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整个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运行的资金基础将不复存在,中国的信用规模几乎建立在人民币资产抵押之上,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比美国人还严重。

老实讲,现在要调控比2007年时难多了。2007年的调控收钱那是向企业特别是向私人部门企业收钱,政府控制的银行多凶呀,且信贷多有抵押物。

而到明年的调控,银行主要是向政府收钱,在政府面前,银行只能是“软蛋”。

新开工项目的计划投资额在今年上半年同比增加在1倍以上,政府项目的完成可能需要2-3 年甚至更长,这一高增长意味着明后两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也会非常大;如何压?中长期这么多,一压就是银行呆坏帐。

我的看法是,货币当局的常规手段(公开市场操作,包括加息)已经恐难阻下半年流动性泛滥的态势了,加之,10月份美国发债洪峰将至,大量资金从美债出逃,倒灌国内资产市场。同时,低利率显著推动了居民的资产持有偏好从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的转移。则资产泡沫化将变得难以控制。

除了赶快压缩新开工项目的审批,严格控制下半年新开工项目和金额;重启信贷额度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贷款总规模;重新全面锁紧房地产信贷,在楼市和股市的泡沫初期,坚决把它压下去,总比如何收拾泡沫破灭之后的残局要强吧,别无他法。

否则,明年真将无法收拾。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