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稳健货币政策的内涵
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定调未来货币政策转向稳健。
中国关于政策的文字表述有时只可意会。不要机械地把“稳健”去对应具体的货币量增速和信贷增速的指标。如讨论广义货币M2增速是要回到15%还是17%。其实意义不大。
理解上,“稳健”意味着要保证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具体讲,经济中的货币条件要实现保增长、控通胀之间的平衡。既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地增长,也要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
客观上讲,2003年以来,“常态”的货币口径是宽的。特别是2006年以来,每年经济中被注入的货币净头寸都是在1.5万亿以上。
某些时间段还是极宽的。比方说,今年三季度市场被投放的净头寸量太大了。当5月份随着欧债危机加剧以及对国内经济所谓“二次探底”的担忧,央行在3季度在公开市场净投放头寸9470亿,加上6月19日汇改重启,外汇占款猛增1万亿,在整个3季度市场被投放的净头寸增加1.9万亿之巨。货币政策事实上处于极宽的轨道。
保持稳健和回归常态,是回归常态的“宽”,而不是意味着2003年以来的货币口径的“宽严”尺度的逆转,简单说,我个人理解的常态是,未来的货币条件要能维系当前人民币资产的估值水平。
因为人民币资产估值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整体信用规模,如果资产泡沫刚性破裂,土地市场将陷入低迷,不仅政府平台债务和楼市会成为银行的沉重的负担,更关键的是整体信用陷入收缩,因为中国银行信贷的90%是以人民币资产作为抵押的而发放的。经济有可能失速而硬着陆。
宏观决策者希望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做实泡沫。通过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随着家庭财富日渐殷实,随着财富开始从政府和国有部门流向家庭,高悬的资产泡沫也就有了软着陆的可能。
如果一定要匡算2011年的货币状况。我个人认为货币量还会保持在相当的水平。
简单算一下,2011年若GDP增长达到10%的水平,名义GDP增速将在15%以上,M2增速必须维持在的政策目标所设想均衡水平17%以上,才能稳住目前的中国金融深化水平。所以从某种角度而言,2011年中国楼市合股市大降的可能性不大,大涨的可能性更小。
当前经济中累积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已经很大了,虽然货币当局已着手开始修正过往极宽的货币条件,回归稳健,但还是要防止出现泡沫的刚性破裂;所以基于做实泡沫的思路,中央提出了“稳健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搭配。
财政政策属于供给疗法的主要着力点。通过在民生方向扩张供给,如大力推进公屋建设计划,大力推进医疗、教育、养老等民生建设,来消除家庭的不安全感,提升他们的实际支付能力和收入,实质性扩大消费的能力;通过减税和减费(特别是减少企业上交的社保费用),推动私人部门和民营经济发展,扩大就业;通过对中低收入者发放生活补贴,来增强其忍耐通胀的能力。
冀望这些财政安排的搭配能放开一些收紧货币的手脚。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