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不要再次阻止经济的自然减速

刚刚公布的二季度经济数据多项指标出现明显减速,很多政策放松的鼓噪再次兴起。在我看来,经济减速再正常不过,目前中国经济不过是重回2007年周期高点的回落阶段。

有时候要回头看看。才清醒些。

中国经济20076月增长动力实际上就已经见了顶,劳动生产率出现减速,计算的全要素生产率出现了明显拐头,说明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和制度变革已明显放慢,企业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消化成本上升的难度加大,利润增长被明显挤压。

大家现在都把当时的中国经济下行的帐算到央行的紧缩货币头上,最后金融海啸一来,刚刚开始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被“反危机”政策全面推翻。世间没有后悔药,往往一些历史的偶然事件的发生可能就会改变一个国家原本正确的轨迹。

当下中国经济真的再次面临二次探底吗?减速很正常,现在这个速度是违背经济的内生规律硬推上去的。但经济一时半会还掉不下来。短期内再现一次去年1季度马鞍形的崩跌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并不大。

大家可能淡忘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是两年的,中央投资留有后手的,只要需要,钟摆效应随时可能再次摆到“保增长”的一端。

去年的新开工项目涉及投资规模高达29万亿人民币,这相当于2009gdp80%。今年新开工增速仍然高达29%,而这是在去年翻一倍的高基数上的再次增长。即便未来房地产投资热情或会冷却,但中国的高投资未来数年也难退下来。

当下实体真的缺钱吗?在中国会哭的孩子才有奶吃。

2009年以来,企业部门从银行借出的钱超出其投资实际支出高达2.1万亿。

看看银行体系如火如荼的表外腾挪。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科目下,信贷资产腾挪活跃 20101~4月,信托理财产品发放金额高达1.88万亿。

再加上正规渠道要放出的7.5万亿的核定的信贷规模。今年供实体支用的资金规模绝对不在去年之下。

要想防止短期的所谓“二次探底”,很简单,稍稍放开平台和房地产的行政管制,但这个经济体除了这两个原本就极度扭曲方向以外,其他部门长期增长的动力早在2007年就开始渐次枯竭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过往中国经济增长三大驱动力正在消失。

一是劳动力红利,一般而言,经济体一旦越过刘易斯拐点,才会有劳动报酬加速上升。而中国的工资的快速上升似乎比人口结构的刘易斯拐点还要提早了四五年(学者测算中国的劳动力的刘易斯拐点要发生在2015年后)。个中缘由,只能是泡沫经济吞噬掉了上天赐给中国的这一禀赋。

超发的货币大量向资本品走,土地和地产近年来急剧涨起来了,城镇的生活成本、商务成本就上去了,劳动者的实际生活支付能力是在下降的,已经达到了一个不可能承受的地步,当然要被迫倒逼着的推动工资涨。这种东西是相对的,务工成本涨意味着务农的机会成本涨,于是牵引着农产品必然趋势性地涨。

反转过来工业的利润变得越来越薄,更多资金从实体出走,推动着资本品价格更快速度的涨,这是一个自我强化的循环。

二是市场化改革所累积的制度红利被近十年愈来愈强的国家资本主义所消磨殆尽。越刺激,私人资本生存得越发艰难。

三是全球化红利的迅速衰退。本世纪中国承接了世界的工厂获得了巨大的贸易 2001年~2007年内,中国GDP中出口份额从20%跃至36%,几乎涨了一倍,同期全球GDP中出口份额也从24%升至31%。换句话说,中国对时机的把握近乎完美。而后危机时代,全球化的主题被奥巴马的出口倍增计划所替代。中国的出口面临着全球的“围剿”。

中国的加息决策之所以如此艰难,并非宏观决策者不清楚早已是负利率的事实。中国经济中最强势的部门意愿决定了货币政策的取向。

中国的地方政府经过过去一年的高歌猛进的投资冲动,早已债台高筑,今年余额很可能迈上10万亿的平台贷款,加息一个点,地方政府每年将为此多付出1000亿人民币的利息。如果利率提升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额外的成本负担将接近他们目前的盈利。银行希望拖延更多时间,将储户的利息率压制在低位,这样能为未来可能的坏账潮多准备一份弹药。

随着CPI随后数个月将冲到年内新高,央行加息或许会意思那么一下子,当然也就仅此而已。这个时点越来越变得没有意义,随着今年时间的推移。

保增长 调结构 控通胀相互矛盾的政策目标,即便是储备货币国家都不可能实现。只能讲,宏观决策者心底里面仍冀望于无痛疗法,既不想升值也不想加息,或是一种无奈。的确中国经济一旦放缓脚步,很多棘手的问题会立刻化身为幽灵从盖子下冒出来,没有把握处理的情况下,只能捂住,但谁又能保证更长的时间内,这些幽灵会进一步演变成更加难以对付的魔鬼呢。

宏观管理者迷信用微观手段(定点行政调控、精确制导)来管理宏观问题,不全面收紧货币解决泡沫问题不符合经济分析的常识和结论。水位降不下来,即便一个泡沫摁下去,另一个又会出现(如债券、如黄金、如蔬菜、如大蒜、如绿豆……?

 

在这个格局中,我们其实一点也不担心政府调控对于经济的冲击,我们深知政策的“机会主义”和“绥靖主义”的情结,中国经济泡沫从内部刺破的可能性很小。我们最担心的是外部世界的变化:一是美国因油价失控而加息(这个今年可能性小);二是美国经济的结构调整进展顺利。而这两个却都是中国宏观决策者所无法掌控的。这将决定着中国“宽货币”的拐点。

一方面美国工业再造的战略布局的进程。美国重新恢复其重构、创新和再投资的活力,带动创业和就业活动的集群式迸发,美国重归可支配收入增长之路。

而另一方面中国过去十余年成功的三要素在消失:低成本、市场化改革(制度红利)、运气好(全球化的红利) ,逐步为本币累积着未来贬值的压力。

如果现有的模式没有变化的话,一旦趋势逆转,结果很简单:一段持续上涨的美元牛市,资产泡沫化的经济体或是一场灾难,成为全球再平衡的牺牲品。

可以讲,救赎的机会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那就是壮士断腕,义无反顾的改革的决心。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