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周小川心中的“池子”是准备金

周小川行长“池子关热钱”的讲法引发很多猜想。我仔细看了一下周行长表述的原文短期投机资金进来了,我希望把它放在一个池子里,而不是放到整个中国的经济中去。等它需撤退时,将其从池子里放出,让它走。这样能在宏观上减少资本流动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

周行长心中的这个“池子”是什么呢?

央行1110日晚宣布的2010111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已经给出了答案。

先前有很多人猜,这个池子是不是股市。这可能是脑子有问题的想法。

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推动货币流转加快,什么是货币量、什么是流动性,流动起来才是货币量。

如何不会冲击实体经济呢?

中国银行信贷90%都是以人民币资产作为抵押品发放的。资产价格上涨意味着信贷条件实质性地放松。当然我们能用熟悉的信贷额度的管制强行把信贷速度压制住。

但是银行体系内越来越多的闲余资金会被动涌向长期证券市场做配置,翻转过来又压低中长期利率,负利率加深又驱动着资产价格泡沫进一步深化。

2003年以来,中国式通胀实质是由资产泡沫而驱动。

货币超发-资产泡沫(楼市飙涨)-城市服务性价格快速上涨,服务中最大的成本来自的地价,因为地价驱动的人工成本的飙涨。

城市生活成本快速地抬升-城市用工就有了涨薪的需求-城市工资的上涨意味着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上涨-而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是本世纪以来牵引着农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性因素

有人说热钱进来了,正好企业乘着资金成本低发股发债。这不是抱薪趋火吗?

通过资产价格上涨来推动经济反弹,而不是经济增长推动的资产上涨,终究只可能是泡沫。

现阶段中国经济最需要的是降温,主动减速。我知道很多人反对。

我不觉得中国经济速度掉下来了是什么大不了事,真会和中国的就业关联上?中国经济的速度靠重化工,而那一块与就业关联不大。

速度下来了,流动性潮水退去,中国的商品价格将大幅下跌,反而增加制造业部门竞争力。它们是活得更好,而不是更坏,有更多的机会雇佣更多的人,而不是被成本逼着用机器替代人工。

当然中国的银行系统要付出代价。国内地价普遍被严重高估,可能被高估了数倍,而银行资产主要以土地的担保抵押。流动性冲击将导致中国土地市场崩溃成为银行体系的“幽灵”。没什么大不了的。前三季度四大行利润就高达4000多亿,当下上市银行的利润占到了全部上市公司总利润的一半,现在应该轮到它们为中国经济转型埋单了,而不是再挤压家庭来喂养它们。

周行长心中的“池子”绝不是人民币的资产市场。

其实没有多少可猜的,对于中央银行来讲,把热钱圈起来放到池子里,无非准备金和央票两类手段。尽管目前准备金率已经处于历史高位,高达17.5%,非常时期有非常之策,即便再往上提到25%,也不是什么太大不了的事。

经济一旦降温,投机资金逐步退出时,慢慢再将准备金放出来,来平滑人民币资产价格的压力,避免经济失速而硬着陆,这或是宏观操作者的“深谋远虑”。

对于新兴国家应对QE2最好的办法是紧缩而主动减速,减速是拒绝热钱最好的理由。

新兴国家显然吸取了上世纪90年代的教训,筑坝挡水,巴西和韩国课外来资本税,印度加息。如此,美国QE2将和QE1一样起不到任何作用。

美国的QE1 用了1.7 万亿美元,结果美国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增加7000 亿美元,在联储的多余储备(excess reserve)则增加1 万亿美元,资金并没有流向私人市场。因此,失业率仍然高企,除了金融业一枝独秀(有赖FASB 更改会计政策的掩护)之外,经济增长像雾又像风,似有实无。联储这次最多购买6000 亿美元国债,平均每月750 亿美元。而加上MBS(Mortgage Backed Securities,按揭抵押债券)回流的资金,每月最多可购买1,100 亿美元国债。

数据计算,过去12 个月中美国政府财政赤字共1.295 万亿美元,平均每月1,080 亿美元。

美国QE2的的唯一功效只是补财赤。

那些鼓励中国放水冲沙,与美国大打货币战的人是不怀好意的,是在帮伯南克和盖特纳。

伯南克和盖特纳需要考虑的,如果新兴市场不接招,财赤无限度增加下去 会促使资金从国债市场抽逃,债务市场的崩溃将拖垮经济。美国将在货币战中一无所获,而最终搬着石头砸自己的脚。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