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中国需要一个怎样的4万亿的大投资

在出口不振、消费乏力的情况下,通过加大政府投资拉动经济是一个现实的选择。虽然政府支出不能代替市场需求,不能改变经济周期下行的趋势,但是,增加财政支出对刺激投资和经济增长的短期效果还是非常明显。

115,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刺激内需的十项措施,明确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今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目前,4万亿投资具体是存量还是增量,中央财政承担比例及资金来源等细节还未公布。

扩大内需,是否能对抗经济下滑。这4万亿花在哪些地方,这是关键。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基建工程类项目可能还是主体。铁路的2万亿的投资是“十一五”既定规划之列的,投资进度上可能会提前启动,在2010年前要投下去。交通部最近宣布的未来五年要投5万亿建公路,也可能相当部分要进4万亿的盘子。环保部也宣布未来三年投入的规模将达万亿。

实事求是地讲,此次政府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不仅规模远超9899年那次,而且投向上除了基础设施以外还是涉及了诸多基本公共物品的提供。

比如安居工程,政府的公屋建设计划规模挺大,建设部称未来3年要投9000亿建公屋。这个资金是否拿得出来,现在还有诸多疑问。一般中央直接投的大致占25%,剩下75%是要靠信贷和地方政府筹措的,在“土地财政”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地方政府有没有这个积极性是个问题。公屋大量推出势必拉低房价,地价下跌会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收入。

虽然面向企业的增值税改革明年将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但面向个人的个税调整还是未知数。

剩下真正能解决中国老百姓四大难题(医疗、住房、养老(自己养老和父母养老)、教育这四个用钱的大头)的方向,可能并未从中分到多少实质性的投入。

 

当然基建投资下去,短期内宏观上可能要好看一些,但是不可能改变微观趋冷、恶化的格局。4万亿投下去,能否使经济摆脱下降趋势,重新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关键还要看这4万亿能否带动起民间的需求,即家庭消费和企业的投资,这也是检验刺激计划能否成功的标准。而一般政府基建投资,乘数效应太小,除了钢筋水泥,其他啥也带不动。资本密集型项目本身并不吸收多少就业,也就难以转化为真实的消费和购买力的提高,加上G3经济体陷入深度衰退,集中在制造业的私人投资一时半会根本起不来。

此外,政府主导基建的边际投资效果已经很差,中国现在1个单位GDP增量 57个单位投资来带动,等于货币进去了,没有产出多少实际的物质财富。你会发现,很多基础设施其实也是过剩的,公共工程的短板远不如十年前明显(除了铁路和核心城市的轨道交通)。9798年那种冀望基建投资托住的模式若延续下去,有可能导致更多的浪费,最终使增长放缓。同时,地方政府的财政恶化很可能把银行拖下水,形成新的一轮不良资产的高峰。因为在中国银政信贷合作一直银行谋利的一个重要支柱。

这么多钱造下去了,假如美国经济未来两三年迟迟走不出衰退的阴影,政府的储蓄又花完了,中国经济还能靠什么?

花几万亿搞基建,不如扎扎实实直接投到民生上。

现在中国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空账高达万亿之巨,而且每年以1000多亿元的规模扩大,而个人账户现有实际资金的总额不超过500亿元。到20102015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吃完后,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怎么办?现在是工作的人多,退休的人少,尚且出现这么大的窟窿,等我们退休,工作人数大大下降,领退休金的人大幅增加,还会有多少钱留给我们。如果大家知道这些的话,你还敢潇洒地消费吗?

中国不要太在乎眼前宏观上好看一点,趁着现在政府财政非常殷实,储蓄率高,赶快把民生的欠账补起来,把钱都实实在在地投到医疗、教育、廉租房、环保等公共服务上去,解除制约消费的瓶颈,提高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只有当消费者不再承担本应由政府承担的花费的时候,消费者才会放心地增加消费。

如此,内需起来,私人投资才能重新恢复,经济向内转型才有真的希望。

在我看来,为此就算把赤字搞到3%(占GDP比例)甚至更多一点也是值得的。

 

对抗经济衰退,并非一定要走造桥、修路、建机场基建投资拉动的老路,加快改革,提高经济体效率,这方面其实我们有很多事情可做。

理顺价格,放松价格的管制,让政府从能够施加影响的领域逐步退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让要素价格真正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产业都是内生于价格的,价格顺了,扭曲的产业结构才能调整过来。

打破垄断,放松行业准入门槛,大力开放民间资本进入垄断部门,如金融、能源等,形成竞争机制。这样私人投资才能带动,才能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经济体的效率才能实质性改善。

大幅减低个税(大幅提高个税起征点)补贴居民,提高其忍受通胀的能力;增值税转型来大幅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成本的压力,并辅以财政补贴优惠等政策支持企业产业升级转型。

财税制度要做根本性改革,增值税改为到流通环节的消费税,改变政府激励,从保证经济增长的投资财政体制彻底转型,尽快实现向公共财政的转换。不是哪个地方投资多、烟囱多,哪个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才多,而是哪个地方民生好,人民财富增加,政府的税基才能丰厚。政府激励变了,GDP导向转向民生服务导向,政府才会真正从经济事务中解脱出来,才会把配置资源的权力重新交给市场。

改革土地制度,实现土地流转,使农民能真正享受到经济增长和工业化的利益,户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对于启动内需消费有长期而深远的影响。

总之,依据可持续发展的轨迹,告别旧时代和旧模式,探索深化体制改革,寻求新的增长方式,可能才是长远的良方。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