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讳莫如深的中国票据融资激增(不要转载)

1月份爆出1.62万亿新增信贷天量后,贷款结构的变化,尤其是票据融资和短期贷款所占比重的激增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显出令人瞠目的信贷数据背后多少有些水分。2008年最后两个月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4300亿,20091月份票据融资增加6239亿元,占了总量1.5万亿元的非金融公司贷款的41.6%,若加上短期贷款,占比更是高达65%,中长期贷款仅占35%。

如此天量的贷款到底有多少进入了实体经济,有多少留在中国低效的金融体系中“空转”,或间接流入了股市,导致萧条光景下中国股市的“人造牛市”景观。

昨天申万证券的研究报告分析,今年1月,高达6600亿元的人民币信贷资金已经被企业转投定期存款或用于购买股票。

官方虽然对此是讳莫如深,甚至央行官员曾出面力挺票据融资的合理性,称应该要“敬畏市场力量的选择”。但对于如此膨胀的票据融资的真实性实是心里打鼓的,七上八下的。

央行217号在公开市场选择对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超量的正回购操作,正回购量高达1200亿元,为前次操作的2.4倍;这一平常的冲销行为可能蕴藏着另一层深意。因为传统公开市场通常选用7天和28天这两个期限品种来调节短期流动性的收放,显然这一调控旨在平抑连月突飞猛进的票据融资,而票据融资的平均期限一般是34个月。

由于近期资金宽裕,加之竞争激烈,当下银行票据贴现率已低于其资金成本,包括直贴和转贴在内的票据贴现市场的利率水平已普遍低于1.5%,有些地方如广东甚至出现了1.2%的超低率,与3个月和6月期的银行官定存利率形成明显倒挂,企业可以在贴现利率与政策利率倒挂的情况下,从中无风险套利。如果公开市场持续加大这一期限资金的回笼力度,必然将推动资金价格水平上升。一旦贴现率回复到银行的资金成本之上,将有效抑制企业套利行为,挤压票据融资中的泡沫成分。

还值得注意的可能是票据资产的乘数效应。如果银行签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为30%,即企业以30%的保证金拿到100%金额票据,而收款企业贴现后再以100%的保证金比例向银行申请更大金额的票据额度,如此循环,票据融资的规模很容易暴增。若银行默许部分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票据流转、放大银行信用,导致巨额融资性票据贴现后流向股市,对商业银行而言,无疑构成一定的风险隐患。

有人戏称“一个涨停板就把十年的票据贴现的利息给挣出来了, 企业虽然无法将票据贴现后的资金直接投入股市,但是可以拐弯抹角地进去,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这永远都是查无实据,因为监管层根本无法判断企业资金流向中哪部分是来自利润,哪部分是来自票据融资。

当然,最近一段票据融资的激增原因是多方面的。当前企业资金链紧张,继续票据融资等短期贷款来补充流动资金、解燃眉之急,与同期的短期贷款相比落差大,企业通过票据借贷的成本低,积极性高。此外,票据融资传统被视为中国的各银行用以调整贷款规模的重要工具,其在放松信贷的压力下突增,在银行方面看来,银行做大票据也是对未来宏观形势的一种预期表现。把票据做大,至少保证银行可放贷资金存量不会减少。所以当前银行做大票据颇有占山为王的味道。一旦下半年通胀预期抬头,货币当局重新控制信贷额度,银行可以随时将票据转贴出去。而届时经济形势已有所好转,银行把票据释放的资金改成中长期贷款,可保证继续扩张的步伐。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