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用楼价50%的下跌换取城市化率30个百分点的提升

毛主席说,我们用一个延安换回了一个新中国。从大格局上看,如果用楼价50%的下跌换取一个城市化率30个百分点的提升,中国将实现成为伟大国家的梦想。

环顾世界,未来五十年,最有可能成为伟大国家的无疑只有中国和美国。

在未来要形成的世界格局中,美国应该扮演的是世界经济发动机的角色,因为它属于领导型经济,具有“重构、创新和再投资”的天然制度活力,它应该为全球经济的下一个长周期设计驱动机。这是它的责任。

而中国扮演的是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核燃料的角色,换句话讲,中国要做的是需求,中国经济通过其转型和重构,将释放出巨大需求,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长期增长的“净资源”。

这次危机的一个深刻教训是,这个“净需求”的角色看样子不能由美国来承担,美国承担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美国经济逐步背离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走向通过美元本位制不分畛域地利用世界的剩余资金,无限期、无约束地负债运转。过去十余年全球经济模式就是:美国掌握着全球最宝贵的经济资源——净需求,其他国家围绕这一净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这一模式被认为是这次危机根源。

未来的世界,中国必须承担起这个责任。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内在需求潜能。那就是城市化。

2007年底中国城市人口5.9亿,按官方统计年鉴的数据,城市化率达到45%, 根据中国社科院学者的研究,中国的有效城市化率可能只有28%~35%,因为在现有城市人口中,有近2亿农民工只是城市的“候鸟”。这与那些迈入人均国民收入3000美金门槛的国家其当时的平均城市化率55%的水平,相距甚远。

可以简单测算一下,如果未来十年,如果中国的城市化率能够上升到65%,即便不考虑个人消费水平的增长,光城市化就能使中国的私人消费从10万亿(人民币)增长至20万亿,2008年中国的出口9万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无论未来的全球经济再平衡多么残酷,中国的消费增长的潜能也足以能够抵消掉,并支持中国长期高速增长轨道。

大胆想象一下中国城市化所能释放需求潜能吧,5亿现在年收入只有700美金的人一下子提升到5000美金城市人的生活水平。中国的国民收入将提升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中国实现经济消费需求转型的逻辑就在于此。到那时,世界可能真的出现两个伟大国家共治的局面,尽管现在我们很忌讳这种提法,但不代表我们不能有这样的伟大梦想。

梦想归梦想,潜能归潜能,在我看来,摆在中国经济转型路上的拦路虎:一是垄断,一是高房价。

有学者讲当下中国经济中只有“一个半”产业是市场经济,另外“一个半”则是政府垄断经济。第二产业和半个第三产业是对私人部门开放的。即便在半个第三产业里也是非主体行业,比如商品批发与零售、公路及内河航运、餐饮、旅游服务以及建筑等。而“一产”受制于土地制度的制度安排,开放权限有限;而“三产”的主体行业,诸如金融、主体运输(从公路网到铁路运输,从航空到远洋运输等)、电信、电力等等,受到“垄断”力量的控制,私人资本无法涉足或集聚。 实际情况可能还远不于此,当下国有部门依托要素资源的优势、资本的优势大肆进入第二产业中攻城略地。

从微观机制上讲,国有部门经济是典型代理人经济,代理人经济的利益激励是倾向于使产业流程内部化,这样越大的规模、越大的营业收入,越符合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而私人部门经济倾向于使社会化大生产的流程解构、外包来提升效率,如此使得基于制造业的现代服务业如现代金融、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等等业态迅速衍生和发展,从而创造出就业需求的指数级增长,城市化依托此方能大幅地推进。

当下的垄断利益扩张的态势从根本上摧毁了城市化的根基。

另一个拦路虎就是高房价,形成了对中国城市化的巨大约束。作为城市化的“古典模式”,先是大大小小的老板“进城”,在大小城市安家落户。跟在他们后面的,则是成千上万的打工者,他们也渴望在城市安居乐业。而中国的城市化与工业化严重脱了节,成千上万的乡村老板的确率先进城了,并在城市购房买地落户生根了,但跟在他们后面的“打工者”无力购房,只能“望房兴叹”,要么依然奔波于城乡之间而“离乡不离土”,要么以“农民工”身份屈居城市“边缘人”之列。“古典城市化”路径到此打住了。

说中国未来的城市化的提升空间是中国房价长期向上的最大基本面,这么高的房价,农民工又如何真正进得了城呢,成为一个巨大的逻辑悖论。

坦率地讲,政府一念之间即可戳破当下的楼市泡沫。尽管楼市泡沫破裂会造成巨大的短期动荡,但从大格局上看,如果用楼价50%的下跌换取一个城市化率30个百分点的提升,是非常值得的事情。

话题:



0

推荐

刘煜辉

刘煜辉

1460篇文章 9年前更新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研究员,香港金融管理局客座研究员,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等多所大学教授,博导。 其他社会任职包括:华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顾问;南方基金宏观经济顾问;杭州银行等金融机构和湘电股份等国企独立董事等;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30人成员。 近年主要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经济和国际经济方向,在《比较》、《世界经济》等国家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权威传媒《财经》、《新世纪》周刊特约撰稿人,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数十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青年经济学家。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