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欧债演进的逻辑
判断欧债演进的逻辑(中国证券报约稿)
我判断欧债问题始终坚持两个基本逻辑。
其一欧元机制有内在合理性,德国维护欧元机制的决心不容怀疑。对于弱国来讲因欧元而获得更便宜的资金,利率趋同极大刺激了南欧的需求,比如意大利,欧元运行前10年期公债融资成本接近10%,欧元运行后成本一度下降至4%。而 强国因欧元而获得更便宜的汇率,德国和北欧等莱茵经济体大大缓解了汇率升值之苦,它的精密工业体系的竞争力将变得无比强...
5月21日(周一)中国证券报头版导读文章
货币政策无法将中国经济带出低谷
继4月份新增信贷(6818亿)远低于预期之后,5月份前两周信贷市场延续低迷,四大行前两周新增信贷几乎是零。
我相信,要求货币放松的呼声又会潮起。
可今天中国正在发生的是“债务紧缩需求”,与过去的日本和当下美欧经济去杠杆逻辑上完全一致。我去年年底曾说过,如果是正常的工商周期去存货,中国经济应该今年1季度末就可能迎来一个补库存的...
量宽与通胀的关系需要深化研究,几点不成熟的感悟。
从日本和近几年的美欧实践看,传递关系很大程度决定于经济主体的“表”,高杠杆根本上限制了货币的整体扩张。
从全球这几年看,美欧释放巨量流动性,主要在政府公债、大宗、股票和新兴市场来回转。
美欧去杠杆,银行从央行获取流动性后,大量以准备金返存央行,所以货币扩张不快,只是央行成倍扩表;
如果08年中国还存在加杠杆的空间,为全球提供主要货币扩张的动力...
降准无法改变“债务紧缩需求”
中央银行再度降低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也无法改变“债务紧缩需求”的发生。
最近两日出炉的中国4月宏观数据略显揪心,从外贸到工业、投资和消费一片惨淡。内需不振拖累中国经济仍在下行趋势中运行。
我去年中期所下之结论“长期政策的拐点已经形成”,一语成谶。虽然文件表述上仍为积极财政政策和保在建续建等等,但诸多信息皆指向未来更可能实质性执...
宏观条件决定汇率弹性优先级高于资本项
最近的中国金融改革的聚光灯投向资本账户。
对内的利率、汇率改革和对外资本账户开放,究竟孰先孰后,次序的逻辑如何?
长期以来,学界普遍认为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是进一步开放资本项目的前提。理论基础是蒙代尔的“不可能三角”,一个国家在固定汇率、资本自由流动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之间不可兼得。
而现实中,这个三角的三方都可能是以非完全、非绝对的状态而存在。各...
笔者年初时曾判断,油价的强劲难以持续(3月1号中证报约稿“油价强劲难以持续”),尽管自去年12月低点以来,油价在随后的3个月中一度飙升20%,但之后颓势毕现,未能再重演2008年重150美元/桶的一幕,近期更是连续跌破重要支撑,纽约盘轻质原油报价上周五跌破100美元大关,布伦特原油报价也跌破了113美元。
2011年12月以来,油价的劲升关键来自两个方面因素。
一是欧央行悄然推出两轮过万亿欧元规模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